用AI做的视频违规吗?具体取决于内容!
用AI做的视频违规吗?使用AI制作视频是否违规,取决于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、平台规则及版权协议。以下是结合最新政策和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:

一、法律层面的核心风险
1.内容违法直接封禁
根据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,AI生成内容严禁包含以下内容:
危害国家安全:如煽动分裂国家、宣扬恐怖主义。
虚假信息:如伪造新闻、虚构灾难事件。
低俗暴力:如色情暗示、血腥画面。
歧视性内容:如基于种族、性别、宗教的偏见。
典型案例:某账号利用AI生成“某地发生地震”的虚假视频,被网信办依法查处,账号永久封禁。
2.侵犯他人权益必担责
肖像权: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形象(如明星、公众人物)生成视频,即使是“AI换脸”也属侵权。2025年某企业因AI仿冒“于东来”语音带货,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15万元。
名誉权:生成损害他人名誉的内容(如伪造“某企业家偷税”视频),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。
知识产权:
若AI训练数据包含侵权素材(如盗版影视片段),用户使用后可能连带侵权。
直接复制他人AI生成内容(如Midjourney图片),即使未商用也可能构成侵权。
合规建议:使用AI工具前,务必确认其训练数据来源合法(如Runway ML明确版权归用户),或选择有版权授权的素材库。
二、平台规则的具体要求
1.内容标识强制化
根据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,自2025年9月1日起:
显式标识:视频需在开头或显著位置添加“AI生成”字样(如抖音要求在视频播放周边标注)。
隐式标识:文件元数据中需嵌入生成信息(如服务提供者编码),平台可通过技术手段溯源。
违规后果:未按要求标识的视频,平台将直接下架并处罚账号。例如,抖音对“未添加AI声明”的内容进行专项治理,累计清理311条违规视频。
2.虚假宣传零容忍
商品功效夸大:如用AI生成“某护肤品7天祛斑”的虚假对比视频,违反《广告法》。
虚构人设带货:冒充专家、医生推荐产品(如AI生成“外国育儿专家”视频),被抖音列为重点打击对象。
典型案例:北京某公司用AI剪辑央视主持人视频推销普通食品,宣称有医疗功效,被市场监管局罚款20万元。
3.技术滥用触发风控
批量生成低质内容:如用AI批量制作“伪科普”视频(如“恐龙复活”),抖音认定为“AI起号”违规,封禁15个账号。
规避平台检测:通过修改元数据、删除标识等手段隐藏AI生成痕迹,可能导致账号永久封禁。
三、版权与原创性的司法认定
1.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
中国司法实践:若用户对AI生成过程有实质性控制(如复杂提示词设计、多次修改),可能被认定为“人类智力成果”,用户享有版权。例如,北京互联网法院在首例“AI文生图”案中,判决原告对其设计的提示词及修改过程享有著作权。
简单指令无版权:输入“画一只猫”等简单提示词,生成内容主要由算法决定,用户不享有版权。
风险提示:若AI平台用户协议约定“生成内容版权归平台”(如部分免费工具),用户需谨慎使用,避免商用纠纷。
2.模仿与侵权的界限
风格模仿不侵权:如用AI生成“宫崎骏风格”动画,但需避免与原作构图、角色设计高度相似。
IP元素盗用必侵权:未经授权使用“奥特曼”“迪士尼”等IP形象生成视频,构成侵权。
AI视频违规风险主要集中在内容违法、侵权、虚假宣传、标识缺失四大领域。合规的核心在于:
1.内容合法:不触碰国家安全、虚假信息等红线。
2.权益保护:尊重他人肖像权、知识产权,使用原创或授权素材。
3.标识规范:按要求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,避免平台处罚。
4.商业谨慎:广告宣传需真实合规,特殊行业遵守额外限制。
只要严格遵守法律、平台规则和版权协议,AI完全可以成为高效、安全的创作工具。例如,某教育机构用AI生成“古诗动画”,标注“AI制作”并获得素材授权,单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且无违规风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