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AI创作图像会侵犯著作权吗?5分钟搞懂著作权红线!

2025-11-21 11:06
阅读59

使用AI创作图像会侵犯著作权吗?答案是:不一定。这取决于你怎么用、用什么模型、生成什么内容。目前全球法律普遍认为:AI本身不能拥有版权,但人类通过AI创作的内容在满足条件时可以获得保护。

image.png

一、AI图像的版权归属:谁是"作者"?

基本原则:AI只是创作工具,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作者。

我国《著作权法》明确规定,作者只能是自然人、法人或非法人组织,AI不是法律主体,不能享有著作权。

版权归属规则:

-个人使用:当你在AI绘图平台(如Midjourney、Stable Diffusion)生成图像时,通常版权归属于你,前提是你投入了"独创性智力劳动"

-商业平台:不同平台规则差异巨大,有的允许用户拥有版权(如Adobe Firefly),有的要求版权归平台,有的则要求额外付费获得商用权

二、侵权风险的两大源头

AI图像侵权主要来自两个环节:输入端(训练数据)和输出端(生成内容)。

1️⃣输入端风险:模型训练数据是否合法?

AI模型是通过分析大量图像"学习"的,如果训练数据包含未经授权的版权作品,那么:

-模型开发者可能侵犯原作者的复制权

-即使你作为用户不知情,使用该模型生成的图像仍可能因"实质性相似"而侵权

典型案例:Getty Images诉Stable AI案——法院认定早期版本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生成的图像侵犯了Getty的商标权。

2️⃣输出端风险:你生成的内容是否侵权?

即使模型本身合法,你生成的图像仍可能侵权:

-与已有版权作品高度相似(如生成的动漫角色与"奥特曼"几乎一样,被判赔偿1万元)

-使用AI"换脸"技术替换他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,侵犯肖像权和改编权

-直接复制或"借鉴"他人作品风格,且未达到"独创性"标准

三、判断标准:什么情况下AI生成图像会被认定侵权?

1️⃣图像是否构成著作权法保护的"作品"?

AI生成内容要获得版权保护,必须同时满足:

司法判例:苏州中院在2025年判决一起AI文生图案件,明确指出:仅靠简单提示词触发AI生成的图片不构成作品,不受著作权法保护;但通过多次修改、调整参数、对表达要素做出个性化选择的内容可以构成作品。

2️⃣是否构成对已有作品的侵权?

判断标准是"实质性相似",即普通观察者认为新作品与原作品在核心表达上相似,而非仅在思想或创意层面相似。

四、实用指南:如何避免AI作图侵权?

1️⃣内容创作阶段:确保你的"智力投入"足够显著

-提示词设计:避免简单词汇,使用详细、独特的描述,包括风格、光线、构图等元素

-多次迭代:生成后进行3-5次修改调整,保留每次的参数记录(这是证明你投入的关键)

-后期处理:在AI生成基础上进行实质性修改(如合成、添加元素、大幅调整色彩),使最终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

2️⃣素材使用:规避已知版权内容

-避免生成明显可识别的版权IP形象(如米老鼠、蜘蛛侠等)

-不要直接使用真人照片作为AI的"参考图"(极易侵犯肖像权)

-商业用途前,使用图像相似度检测工具(如图盾)进行检查,相似度>30%即需警惕

3️⃣证据保存:为你的创作"留痕"

这是最关键但常被忽视的一步。法院认定AI作品版权时,实行"谁主张,谁举证"原则:

-保存完整的提示词历史记录(包括修改过程)

-记录参数调整和生成次数

-保留原始生成图像和修改过程的截图

-考虑使用支持"创作过程记录"的专业AI平台(如Adobe Firefly,可嵌入创作元数据)

五、不同场景的法律风险速查表

image.png

六、实操建议:三步安全法

1️⃣一查授权:

-使用的AI模型是否有合法授权?(商业模型如Midjourney、Adobe Firefly通常已处理好训练数据授权问题)

-如自行训练模型,确保所有训练数据都获得授权或属于"合理使用"范围

2️⃣二创投入:

-确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足够的创造性劳动,不只是点击"生成"按钮

-采用"3+3"策略:生成3版不同图像,然后对每版进行3次以上修改,最后合成或融合

3️⃣三留证据:

-建立专门的文件夹,保存所有创作相关文件(提示词、参数、生成结果、修改记录)

-在最终作品中嵌入简单的版权声明,如"AI辅助创作,©2025你的名字"

AI作图侵权风险是可控的,关键在于理解法律边界、投入足够的创造性劳动、保存完整证据。AI绘画是强大的创作工具,合理使用既能释放创造力,又能避免法律风险。

0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