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的提示词怎么写?从基础到高阶,帮你把AI用得更顺手
用了AI这么久,发现很多人抱怨效果不好,其实问题大多出在提示词上。想想看,AI就像个超级聪明但需要明确指令的助手——你说得越清楚,它干得越漂亮。这篇文章会告诉你一些经过验证的提示词技巧,从基础到高阶,帮你把AI用得更顺手。
基础篇:五要素提示框架

一个好用的提示词需要包含五个核心要素:
T(任务):让AI知道该干什么。先设定角色,再用明确的动词,最后指定输出格式。
比如说:"你是认知科学家,用表格解释长效记忆的实证技巧。表格要有这几列:技巧名称、描述、证据强度、实施难度,按收益高难度低到收益低难度高排序。"
C(背景):提供必要的细节,说清楚你的目标和预期影响。
举个例子:"这是给40+岁资深产品工程师看的(他们想兼顾职业发展和兴趣学习),文字要明晰简练,稍微幽默点。目标是把认知科学讲得通俗易懂,别堆术语,多用实例。"
R(参考):给个参照样本,让AI知道你想要的口吻、结构和风格。
比如:"模仿《认知天性》的文风:'间隔练习、交叉学习与多样化训练能提升掌握度、延长记忆、增强迁移能力……'"
E(评估):验证结果,看看输出是否达成目标,有没有缺失或错误。
I(迭代):不断优化,调整到满意为止。
记住这个口诀:Tall Cats Read Every Issue(T任务、C背景、R参考、E评估、I迭代)
进阶篇:四大优化技法
掌握基础后,这四招能让效果更上一层楼:
简化指令:把冗长的提示拆成清晰可执行的步骤。
别这样:"作为UX设计师,请设计能传达品牌价值与独特卖点的主页线框图,并优先展示首屏行动号召按钮。"
试试这样:"你是UX设计师,描述一个传达品牌价值的主页线框图,在首屏加个行动号召专区。"
切换视角:重新定位AI角色,激发不同的思考模式。
别这样:"作为认知科学家,用5个要点总结这篇论文。"
试试这样:"你是《连线》杂志的科学记者,找出这研究里最反常识的洞见,用类比和故事写篇短评。"
调整措辞:输出不满意时,别重复同样的指令——换个问法。
别这样:"让这段话听起来更好。"
试试这样:"用布琳·布朗的口吻重写:温暖真挚但专业,适当展现脆弱感。"
设定约束:限制反而能带来清晰度,模型会在边界内发挥创造力。
别这样:"给我的小说推荐书名。"
试试这样:"推荐5个押头韵的科幻小说书名,每个不超过5个字。"
记这个:Sushi Solves Most Constraints(S简化指令、S切换视角、M调整措辞、C设定约束)
实战篇:DeepSeek高频提示词示例
2025年DeepSeek的这几个高频提示词能覆盖你80%以上的日常工作:
"分点罗列":需要结构化输出时很好用。
像这样:"分点罗列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",模型会生成带编号的列表,每个要点包含技术名称、发展阶段、代表企业。
"多版本对比":需要不同风格的文本时。
试试:"多版本对比:科技产品宣传文案(严谨型/幽默型/情感型)",模型会同时输出三种版本,还会标注每个版本适合什么场景和目标人群。
"可视化建议":输入数据表格后加这个词,模型会推荐合适的图表类型,还给你Python代码示例。
"角色扮演":让模型扮演特定角色来交互。
比如:"角色扮演:资深数据分析师,解释回归分析结果",模型会用专家口吻,配上行业案例类比。

高阶篇:提示链与思维链技巧
处理复杂任务时,可以用这些更高级的技巧:
提示链:把AI当成你的团队成员,将任务分阶段推进,前面的输出作为后面的输入。
流程可以这样:1.提炼摘要→2.改写开头增强吸引力→3.加视觉元素
思维链:通过分步推理来破解复杂任务。
用法很简单:在提示词末尾加上"请先分步阐述推理过程再作答"。
举例:"设计一个4周在线课程,帮职场人士用实证技巧提升写作清晰度和自信度。请先分步阐述推理过程再作答。"
这些技巧说起来简单,但真正用好需要练习。建议你从基础的五要素框架开始,慢慢尝试进阶技法。记住一点:提示词写作本身就是个迭代过程,别指望一次就完美。多试几次,找到适合你的表达方式,AI自然会给你更好的结果。有问题就调整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