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写ai绘画提示词?先把基础打好
说实话,刚开始接触AI绘画的时候,我也觉得提示词这事儿挺玄学的。有时候随便打几个字就能出惊艳的图,有时候写了一大段反而画出来的东西牛头不对马嘴。后来摸索多了才发现,这里头还真有些门道。
别想太复杂,先把基础打好

最开始,你就说清楚三件事就够了:画什么、什么样子、什么场景。
比如"一只橘猫,坐在窗台上,阳光洒进来"——就这么简单。等你把这个基本框架搞明白了,再往上加细节才有意义。
很多人一上来就堆砌各种高级词汇,什么"超现实主义""赛博朋克风格""8K高清渲染"全往上招呼。结果呢?AI直接懵了,给你整出个四不像。
AI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,你写太多它反而抓不住重点。现在主流的AI绘画工具,75个词左右其实就差不多了。
把最重要的放前面,次要的往后放,这个顺序真的会影响最终效果。
形容词是你的武器库

同样是"一个女孩",你加上"忧郁的""活泼的""神秘的",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。但也别乱堆形容词,三四个精准的比十个模糊的强得多。
小技巧:情绪词+视觉词的组合。
比如"温柔的微笑"配上"柔和的光线","锋利的眼神"搭配"冷色调背景"。这种组合能让画面的氛围更统一,不会出现那种感觉很割裂的情况。
颜色也是,别光说"红色",你得说是"深红""朱红"还是"玫瑰红"。AI对这些细微差别的理解比你想象中要好。
风格这个东西,得慢慢试

你可能听过很多术语——写实风、插画风、概念艺术、油画质感之类的。坦白说,光记这些名词没什么用,关键是你得知道它们长什么样。
我的建议是找几个你特别喜欢的艺术家或者作品,直接在提示词里提他们的名字。
"Greg Rutkowski风格""宫崎骏动画风格""梵高的星空质感"——这种指向性很明确的描述,AI理解起来反而更容易。
当然前提是你选的艺术家得够出名,AI的训练数据里得有足够多的参考。
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点:画面构图。你是想要特写、半身像还是全景?是俯视、平视还是仰视?这些角度的变化能完全改变一张图的叙事感。"close-up portrait"和"wide angle landscape"给人的感受天差地别。
别怕用技术参数

很多新手看到"4K""octane render""volumetric lighting"这些词就头大,觉得自己又不是专业的,不需要懂这个。但其实这些参数就像是在跟AI说"我要画质好一点""光影细腻一点",没那么玄乎。
像"detailed"(细节丰富)、"sharp focus"(焦点清晰)、"soft lighting"(柔和光照)这种,你随便加几个都能明显提升画面质量。不过也别加太多,适可而止就行。
你想要特定的画面比例,记得加上"16:9"或者"portrait orientation"这种标注。
有些平台还支持负面提示词,就是告诉AI你不想要什么,比如"no text,no watermark",这个功能相当好用。
提示词你说得越清楚,它理解得越准确,出来的结果自然就越接近你的预期。但也不用太较真,有时候那些意外之喜,反而比你精心设计的更打动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