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光几百积分换来「小狐狸变身」视频,普通用户离玩转 AI 还有多远?


之前我们已经从零开始学习了文生图,AI的强大远超想象。文生图相对容易上手,而现在,是时候迈向图生视频的领域了。其实我早就想写关于AI视频的文章,无奈自己基础薄弱,做了许久心理建设和准备,才终于鼓起勇气开启这一征程。
今天的内容依旧是满满的“干货+成品”展示,视频教程分三步走,话不多说,直接进入步骤!
我们要使用的工具:
秒画AI:https://miaohua.sensetime.com/generate
可灵AI:https://app.klingai.com/cn/
剪映
视频步骤:秒画生图、可灵变身、剪映合并





“我用几百积分,换来了几秒尴尬。”
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视频剪辑经验的用户,我试图靠AI提示词生成一条像样的视频内容。过程确实不难上手,但繁琐程度远超预期。调参、试错、等待、再试错——最终产出的效果,勉强算“能看”,但离“可用”还差得远。
我掏出了几百积分,但视频质量和我的期待之间,隔着一整座山;要想再来一次?对不起,请充值。
这时候你会发现,那些看起来“门槛低”的AI视频工具,其实暗藏着一套对普通用户极其不友好的使用路径:你不会剪辑、不会写prompt,也没有审美复盘能力——你只是一个想快速试试AI的人。但在这条路上,时间被耗尽,信心也一点点流失。
“工具是给人的,不是让人服务工具的。”
AI文生视频/图生视频技术,或许更适合的是专业用户——有审美、有经验、愿意试错。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,它的门槛不再是“技术复杂”,而是“效果不达预期”。哪怕愿意付出时间尝试,换来的也可能是一整天的挫败感。
这带来一个残酷问题:当产品无法达到用户预期,我们到底还能为用户带来什么?
我们经常假设“体验过”就等于“接纳”,但现实是:一次不满意的体验,就足以打消一个普通用户未来一整年的兴趣。AI产品不是靠惊艳一时赢得市场,而是靠能让人反复使用、持续信赖才能真正走进日常。
“愿意尝试本身就是版本领先。”
当一个普通用户开始使用AI工具时,他其实已经领先大多数人一步。但如果工具只在“生成”环节耍帅,而在“落地”环节令人沮丧,那最终打败这个用户的,不是技术门槛,而是无法被理解的心理落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