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k2这把刷子,当前kimi还真复不了仇!


KIMI K2的性能



看来,理论上,K2的编程、数学、工具调用和agent能力在常见的模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。
那实际上呢?
KIMI K2的实操情况
为了测验它的前端开发能力,我让它针对Kimi K2发布并开源,做一个宣传网页。

如果不是我自己在操作,我真就以为是前端开发工程师做的。
无论是工具介绍、纲要指引,还是排版配色,都符合我的要求和审美。
最令我拍手叫好的是,它的按钮是真能点击!
记得我曾经用元宝AI编程做婚礼请柬的时候,确认参加的按钮无法点击,但是K2,不仅有点击按钮的动态效果,还能直接跳转相应网页。这里它就跳转到了开源部署的界面。
为了测试它的科学理解能力,我先让它做了个高尔顿板模拟器。

正态分布的演示就这么随着用户的滑动、按键而自然流畅地表现出来了。
不过,这个看着舒适的操作界面并不是我一次性就生成的,之前的生成的更为抽象,小球就是小点,且布局有相互遮挡情况。想要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,给指令时还是需要将表现形式描述得清楚一些。
同样地,它对自然地理也能理解。

太阳系的1个恒星和8个行星全都3D展示了出来,并可自定义角度滑动阅览,可隐藏轨道。这可是我仅用一句简单的指令就让它生成的!
可能不足之处就是它没有自动展示天体的运转效果,也没有标注天体名称。
不过这可以通过优化指令解决。
最后就是agent执行任务的能力。
kimi K2具备稳定的复杂指令解析能力,可将需求自动拆解为一系列格式规范、可以直接执行的ToolCall结构。
比如整理歌手的演唱会活动,且生成日历、发邮件。

我查了,这个演唱会的日历是很精准的,想听演唱会的朋友们不要错过。就是排版不好,左右不匀称太难受了!
至于发邮件,kimi K2发邮件并非我想象的纯粹的一键发送,而是按照操作步骤在EmailJS设置完成后,通过它编程生成的邮件小工具一键发送。

这一顿操作下来,我是真没感觉到卡顿。token使用效率和程序运行的稳定性是眼见为实的,扩展到万亿参数规模的MuonCli是货真价实的。
而且,kimi k2的三大绝招还获得了 Perplexity 的创始人兼 CEO Aravind Srinivas 青睐。
看来,它的功能确实很强大,确实是名副其实的。
不像我4月用deepseek做表格可视化的工具时,deepseek要么编程中止只能重开,要么功能受限勉强能用。
kimi是真带着远大理想和不服输的韧劲儿来复仇了。
写在最后
KIMI K2用不卑不亢、低调勤奋姿态坚守自研阵地,不仅仅是自己核心战略(如AGI“登月”路线、To C 共创迭代、开放平台赋能等)的要求,更是在AI产品潮起潮落中保持产品创新性、竞争力的要求。
毕竟,同一梯队的“六小龙”中,不只是月之暗面在坚守阵地,不只是月之暗面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路、有自己的成就。
比如更强调B端行业落地的智谱AI、百川智能。前者深耕政企、金融、教育等垂直场景,目前已有千家客户;后者推出行业定制大模型,通用大模型向医疗 AI 深耕。
比如B、C两端双轮驱动的MiniMax靠和零一万物。前者依托聊天机器人和智能生图/视频产品“海螺AI”搭建开发者生态,布局国际公有云渠道;后者推出面向教育、零售及企业服务的系列应用,已与多家头部企业达成合作。
再比如以“终端 Agent 优先”为核心的阶跃星辰,瞄准汽车、手机、智能家居与工业等需要物联网设备的行业,目前已推出了Step-1和Step-1V两款终端Agent。
而月之暗面能拿得出手的,好像也只有kimi了。若是kimi再不赢得用户好感,别说复仇了,稳住人心都成问题!
K2的推出,受内生动力和外部危机的双重作用。
你对kimi K2有什么体验和感悟?欢迎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~
(我们的智能体已经上线了,可以在后台直接对话我们,就可以查工具教程或者测评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