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报道,近半美国学生用AI作弊,科技巨头迅猛前进,教育界却手无寸铁:ChatGPT究竟是学习助手还是CheatGPT?
在5月12日,教育部发布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(2025年版)》和《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(2025年版)》提出,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,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。引发家长、教师、科技界三方热议。
AI横行,从“解题助手”到“答案代写”
AI辅助写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,已有不少中小学生利用AI完成课堂任务,家长也解放了双手,就在一片母慈子孝的和谐画面中插入了不和谐的声音:学生的作业直接让AI“代劳”了。某书上一家长吐槽,他家五年级的孩子用deepseek写的作文被判了0分。- 第一:作文自己不写,就拿AI来写,作为一个学习者,肯定是不可取的。
- 第二: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有人工智能的辅助,就有对辅助手段的侦测,老师能这么轻松识别,让我倒是感觉很放心,别以为AI来了,就能肆无忌惮的拿它来偷懒。
- 第三:撇开学生课堂学习这个特定情境和任务,AI在日常学习、写作、绘画、视频制作等等方面,我依然充分鼓励他多尝试和运用各种人工智能的工具,因为只有让学习过程本身变得更轻松和丰富,才有可能真正鼓励孩子终身学习,而不是把力气都费在低价值的反复操作当中,剩下的时间才会只想着打游戏和放空。
AI辅助写作,会让学生很难学好语文。毕竟,作文最重要的是立意。作文本来需要学生多思、多悟、多写,运用学习过的词汇、语法的运用,训练孩子对生活观察的表达。AI的确省略了抓耳挠腮的思考过程,也让父母省了很多心,但是结果不是他经过思考产生的,时间久了,他会懒得思考。长此以往,认为AI写什么都是对的。许多家长更关心的是:到底该培养孩子哪些能力,才能让他们真正赢在未来?美国首批用AI自学的高中生威廉的经历或许能带来启发。他曾在文章中分享,借助AI工具,仅用两个月就学完了学校近一年的课程内容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这并没有让他在考试中轻松取胜。他认为,真正的自学价值,不在于快速吸收知识,而在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、时间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的韧性——这些才是支撑未来大学深造和终身成长的关键。但现实是,想从孩子宝贵的课余时间里"抠"出一两小时用于自学?他们往往会全力抵抗,想方设法逃避。更现实的是,高效自学离不开电脑或Ipad等工具的支持。说到底,自学的持久动力,只能来自孩子内心的学习意愿。没有主动性的"被自学",终究难以持续。引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的观点:“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可以‘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’,他们必须先要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、数理能力、科学常识,这些学习不能省略。”或许未来,人工智能应该是老师的教学助手、孩子的学伴。再面对不会的学习作业时一头雾水,跟一个不会的知识点死磕到底,浪费掉的时间和淹没掉的精力成本到底重不重要?或许我们可以通过“学会提问”实现自我创新意识的觉醒和提升。当孩子修改作文时只需说:“请指出我作文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地方,但不要直接修改”;学英语时要求:“请找出文章拼写错误,并为每个错词生成3道练习题。”看,当AI要求必须精准提问才能获得解答时,孩子反而掌握了如何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——这不正是我们最希望培养的"发现问题-解决问题"的思维吗?当我们纠结于孩子是否在抄答案的时候,或许更该思考:教育的目标究竟是让孩子记住标准答案,还是培养他们在面对未知时,能够主动寻找答案的能力?在当今数字化时代,AI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。然而,如何正确地运用AI,使其成为提升个人竞争力的软实力,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。AI不是学习替身,也并非万能,它是一种强大的工具,能够帮助我们高效地处理数据、生成内容和优化流程。AI的输出并非完美无缺,它需要我们人类的智慧去筛选、评估和调整。我们要培养辩证思维,既要看到AI带来的便利,也要警惕其潜在风险。未来AI肯定会越来越多的方便我们,但如果不能保持更高度的思考,享受的便利越多,被替代的概率也就越大。最后,用余华老师的一句话总结:生活不是按照常理出牌的,这是我们打败GPT唯一的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