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用ima整理资料、建立知识库,效率直接提升3倍!

评测教程信息提炼图像生成
Author Avatar
ChooseAI
2025-09-03
阅读9

Image


成山的文字资料,曾让我望字兴叹,尤其是我在搜集行业或宏观资料的时候
对不熟悉的领域是过目就忘,我只能将资料以复制粘贴或截图或复制链接的形式存入notebook或excel表格中。但是这两种都有弊端,前者在不同电脑上不方便使用,后者不方便展示多级架构,再次查看也只能翻看文件夹。
那时虽然也将excel转成了飞书多维表格,或是新建思维笔记,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,但毕竟云文档那么多,交叉分析还是得全靠自己眼睛。
密密麻麻都是字的文档,意味着,我要绷紧神经、一目十行N次、努力不去卫生间,才能尽快在几个小时内将自己所需的信息整合出来
到现在为止,各个聊天机器人基本都有附件问答模式,但同时能建知识库的,还是很少。
直到我发现了腾讯ima。
其实早在2024年10-11月,腾讯ima的 Mac 版本和Windows 版本就正式上线了,今年3月追加了知识库功能。
而前天,它又添加了Xmind 脑图导入、知识库文件夹导入、内容置顶以及AI 播客生成的功能。
操作就更方便了,而且完全免费。那么ima具体可以帮我们干哪类型活呢?下面我会举一些例子,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能否用得上。








整理附件资料








自动填充脑图框架


ima网页版没有建立知识库的功能,所以此处我下载使用的电脑版。
进入后,它的界面如下:
Image
ima上传的附件除了常用的办公类型和音视频类型之外,还有xmind、md和csv。格式类型比国内常见的聊天机器人丰富。
Image
此处我让它用除xmind之外的附件填充大纲内容。
因测试产品的自身性能,我选用的模型为“hunyuan T1”.
它在思考过程中会对每个附件都进行分析。
Image
乍一看它的回答,感觉没什么问题。它的回复其实挺简洁,在原有的框架上添加不过寥寥几笔。可能是因为本身xmind这种脑图类的产品,重在结构层次,忌讳大段文字。
不过我仔细检查的时候,还是发现了些端倪。
一是它对附件中已有的资料,不是完全复刻,或是挑选部分,或是总结反馈。二是它对于附件中没有的资料会自动网上搜索,但搜出来或算出来的数据让人不敢用。它能识别指标的不同,在要求指标搜不到的时候会给一个相近的指标数值,但指标名称张冠李戴。
Image
注:手动查数计算实际“占GDP比重为2.66%国内并没有官方公布产值,只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.8%,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6.19 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 7.3%。
Image
(上图为ima的回复,下图为附件ppt资料)
所以大家在用ima处理数据资料的时候,还是要谨慎。

提取资料信息登记


这里我让ima按照指定的字段名进行整理反馈:
Image
结果基本符合要求,且若附件没有涉及自己指定字段的内容,它会备注说明并做推测。
这个功能其实和之前我写的飞书多维表格提取图片信息、整理聊天记录本质上是相同的,只不过形式不同。
飞书整理下来是表格,能够成为模板,附件得每行自己添加;ima不能成为模板,但可以一次性加载所有附件,整理下来是文档中插入的表格形式。
但并不能直接定论谁比谁更好,毕竟它俩适用人群不同。
飞书更适合日常使用飞书沟通与管理的团队、需要大批量提取数据进行统计的人群;ima适合主要提取文字资料、定期短时间完成整理的人群。

附件问答


其实大家目前常用的聊天机器人都能实现这个功能。当然这里ima的回答算不上多出彩,但也没出什么差错。
Image
只是大家需要注意一下,ima进行附件问答时,提示词中最好指出限定附件,这样答案才更符合期望。








搭建知识库和转化模态









知识库分为个人知识库和共享知识库两种。
其中个人知识库的文件,一种来源于生成结果形成的笔记,另一种来源于直接在库中上传的本地文件。
先说笔记吧。
点击生成结果界面右下角的笔记图标,就可新建笔记。完成笔记修改后点击右上角添加按钮,即可保存在“个人知识库”中。当然也可以分享和导出为pdf。
Image
若你觉得文件夹杂乱,可通过右键新建文件夹、移动进行整理。

本地文件就更简单了,点击这个图标,你甚至能将整个文件夹的文件都上传。

Image

共享知识库的文件也是两个来源,一个是导入个人知识库的文件或笔记,另一种是上传本地文件、文件夹或是新建笔记。与个人知识库不同的是,共享知识库可以分享、生成知识码。

Image

前天ima升级后,共享知识库的文件和文件夹可以置顶了。

Image

除了管理知识库之外,你还可以利用知识库干一些实事,比如做一个题库。

Image

你可以通过知识库界面的对话框提问生成,也可首页@知识库提问,来建立题库。

最后你能对由生成内容转化而成的笔记或者上传的附件生成播客。听起来挺自然流畅,不会让人出戏。

Image








生成内容








AI问答


刚刚讲了ima上新的附件和知识库相关功能,但我们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它最核心也最基础的内容生成上面。
就比如它的AI问答功能。因之前测试过hunyuan模型(吃瓜胖东来这一篇),目前仅测评“hunyuan T1”。
Image
搜集最新时讯方面,它的信息源更多为国内媒体号,即便是涉及国外的新闻,它也是搜集国内的媒体转发或者知识库的报道、记录。时效上还是能保证,至少还是能反馈当天的新闻。
深度分析方面,它给的大纲很全但是重点不突出,原因分析流于表面、不太透彻,且举措大多不是从个体工商户视角出发。
Image
思考与回答整个过程中规中矩,虽不像秘塔AI对信息源作了分类、深度思考有实时的思考链图、可将结果网页可视化,但ima可将生成结果变成脑图

图像生成

它还有图像生成功能。功能可从ima首页的快捷访问中进入,点开“图像生成”后你可选择尺寸、风格、参考图,就和其他图像生成工具一样。

Image

(图1)

Image

(图2)

Image

(图3)

Image

(图4)

Image

(图5)

Image

(图6)

从结果上看,ima的生成效果和我们常用的豆包、即梦还是有明显差距。

ima的文生图效果尚能接受,但涉及参考生图就漏洞百出,比如无法直接更改参考图中的文字(图2),图的有些风格换得不到位或者根本无法变换(图3和图4)

而且它的语义理解很机械,逻辑性较差,不会根据要求灵活处理动作变化(图5)

这些都不及豆包和即梦。

还有两个操作不方便的设计。其一就是你用参考图开启了一个生图任务之后,若你还想换参考图,那就只有打开或返回首页新开一个任务。其二就是没有图片下载按钮,只能复制到另外工具中下载,比如飞书、微信聊天界面。








写在最后








ima电脑版的功能比网页版多了知识库管理、图像生成、快捷访问界面。所以大家用电脑版的体验会更好一些。

不过就ima各功能体验而言,个人认为,在它的所有功能中,使用它的办公提效、学习的功能,比如资料整理、建知识库、逛知识库广场、AI问答,会更接近我们的目的。

一顿操作后来看,ima最大的优势,应该就是知识库与AI(文件)问答结合的这种形式。

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使用ima的体验和感悟~

(我们的智能体已经上线了,可以在后台直接对话我们,就可以查工具教程或者测评)

Image
图片

关注ChooseAI,和我们一起探索AI时代!

0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