润色ai提示词该怎么写?精华攻略奉上

很多人以为写好提示词就是把要求说清楚,但润色提示词完全是另一回事。你得把AI当成一个有点轴、但又特别较真的合作伙伴来对待。
别被"润色"两个字骗了
润色听起来像是小修小补,实际上你要做的是重构整个对话逻辑。
我见过太多人直接甩一句"帮我润色这段话",然后AI就给你改了几个词、调整了一下语序,结果还不如原来的自然。为什么?因为你没告诉它润色的方向在哪儿。
你得想明白:这段文字的问题到底是什么?是太学术化了需要接地气?还是太口语化了需要专业一点?是逻辑混乱需要重新组织?还是情感表达不够需要加点温度?方向不明确,AI就只能瞎猜。
就比如让AI润色一篇产品介绍,只说"让它更吸引人"。结果AI给你加了一堆感叹号和夸张的形容词,看起来像电视购物广告。如果在这里改成"保持专业性的同时,用更具体的场景描述替换抽象概念",效果立刻不一样了。
给AI设定一个明确的角色
这招特别好用。与其让AI当个中立的润色工具,不如给它一个具体身份。
比如"你是一位给科技媒体写稿的资深编辑",或者"你是一个专门做品牌文案的创意总监"。有了角色定位,AI的输出风格会稳定很多。
但角色描述也别写得太宽泛。"你是一个专业的写作者"这种废话等于没说。
你得给细节:写作风格偏英式还是美式?擅长哪个领域?读者群体是谁?这些信息会直接影响润色的方向。
我现在习惯在提示词开头就把场景说清楚:"假设你要把这段话发在LinkedIn上,目标读者是对AI应用感兴趣的产品经理,语气要专业但别太枯燥。"
这样一来,AI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改了。
具体到让人抓狂的程度
模糊的要求只会得到模糊的结果。"让这段话更有说服力"远不如"在第二段加入一个数据支撑,第四段补充一个对比案例"来得有效。你越具体,AI越知道怎么执行。
举个例子,如果你想让文字更生动,别只说"写得生动点"。你可以这样:把抽象名词换成动词、加入感官描述、用比喻替换平铺直叙、控制每句话在15-25字之间。
看到没?这种程度的具体才能让AI真正理解你的标准。
不过也别矫枉过正。我见过有人写提示词写了500字,结果AI反而迷糊了。
找到那个平衡点需要多试几次,但大方向是:对结果的期待要具体,对过程的限制别太死。
先给个参照物再说
人类学东西需要范例,AI也一样。
与其空口说"我想要那种轻松但不失专业的调性",不如直接扔给它一段你觉得写得好的文字:"参考这段话的风格和节奏,但主题换成..."
我经常会准备几段不同风格的范文放在手边。需要科普类风格就给《连线》杂志的文章,需要营销类风格就给苹果官网的产品描述。让AI照着葫芦画瓢,比你费劲巴拉地解释要快得多。
当然,给范例的时候记得说明你喜欢它的哪些点。是那种轻松的语气?还是精准的比喻?还是段落之间的节奏感?别让AI自己猜,它可能抓错重点。
学会用反向约束
有时候告诉AI"不要做什么"比告诉它"要做什么"更有效。特别是当你发现AI总是往某个你不喜欢的方向改的时候。
比如你发现AI润色后的文字总是太正式,你可以加一句:"不要使用'鉴于''综上所述''值得注意的是'这类书面语"。
或者它老爱用排比句,你就明说:"避免连续三句使用相同句式"。这种负面清单能有效纠正AI的默认倾向。
我还会列一些词汇黑名单。某些行业里的陈词滥调、某些用烂了的比喻、某些一看就是AI写的套话,统统拉黑。
一开始就告诉AI别碰这些,能省很多来回修改的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