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gc怎么落地?一定要找对场景和方法
你是不是总听人说AIGC多厉害,可轮到自己或公司想用,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?总觉得它是大企业的专利,中小团队根本碰不了。其实不是,找对场景和方法,AIGC落地没那么玄乎。
从解决具体疼点开始

很多人一上来就想“用AIGC重构业务”,结果钱花了不少,效果没见着。真正靠谱的落地,都是从一个小痛点切入的。
比如国际贸易的客服机器人,替代人工,全天24小时响应,效果就显而易见。
传统客服机器人得花一个月配置关键词,这AI不一样,把产品手册、历史对话丢进去,一天就部署好了。
刚开始确实有点糙,比如用户问“能不能补开发票”,AI只会说“可以”,不会引导填信息。后来用自家的工单数据微调了下模型,现在不仅能直接帮用户生成发票,连“退货重发”“修改收货地址”这些操作都能自动完成。
这就是典型的落地路径:先找最耗人力、最重复的环节——比如客服、文案撰写、数据录入,用AIGC先啃下这块硬骨头。
不同行业有不同的需求
AIGC落地从来不是“一套方法通吃”,每个行业的核心需求差太远了。就拿几个常见领域来说,玩法完全不一样。
跨境电商除了客服,还有个宝藏场景是“消费者洞察”。加一个能爬数据的AI,亚马逊、TikTok上的用户评论都可以爬,自动分类打标。AI分析完几千条评论,能够给出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。
内容创作领域更不用说了,现在短剧、短视频团队几乎离不开AIGC。
以前写脚本、找配图得花一天,现在用AI生成脚本,再用“即梦AI”这类工具出场景图,两小时就能搞定一期内容。
制造业的落地更偏向“降本提效”,以前用两周才能画完的图纸,现在用AI做生成式设计,输入“承重要求”“材料类型”这些参数,AI能自动生成十几种方案,还能模拟受力情况,设计周期缩到三天。

落地不是一劳永逸
别以为把AIGC工具部署好就万事大吉了,得持续优化才能出效果。
比如AI部署以后,刚开始可能会乱说话,用户问“泳池机器人能在盐水中用吗”,AI居然答成“我们的耳机支持防水”,这就是知识库没跟上。
解决这类问题有个好用的技术叫RAG,简单说就是把企业的私有数据(比如产品手册、售后记录)做成“知识储备”,AI回答前先查这些资料,就不会乱说话了。
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“系统打通”,很多企业用了AI工具,却发现它和自家的库存、物流系统是割裂的。
AI答应用户“三天内发货”,结果库存里根本没货,这不就砸招牌了?
所以落地到一定阶段,得让AI能调用内部API,比如用户问发货时间,AI自动查库存和物流信息,再给出准确答复,这样才能形成业务闭环。
AIGC落地没那么多玄乎的理论,核心就是“找对痛点、选对工具、持续调教”,先从最急着解决的事情入手,哪怕只是AI写周报、剪视频。
